何謂外匯存底:

 又稱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通常以美元表示,可視為是「國際準備金」。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外匯存底是指中央銀行所保有的外匯數量。每月七日由中央銀行對外發佈最新數據。為了從事國際間交易,各個國家都必須保有一些外匯。所謂的外匯,指的是『可以作為國際支付工具的外國通貨,或是對外國通貨的請求權』;而各國中央銀行所保有的外匯數量,就被稱為外匯存底或外匯準備金。各國央行都會保留一定數額的外匯存底,以方便於緊急時穩定、控制匯率,並因應平時國內人民的外匯需求;而通常來說,一個國家的外匯存底宜保持在三到六個月的進口額水準。



 

什麼情況會使得外匯存底數額變動呢?當匯率固定時,外匯存底的變動等於貿易順差與資本淨流入總合,扣除民間的外幣持有;一般來說,貿易出超(貿易順差)越多的國家,該國中央銀行所持有的外匯存底就會越多。我國中央銀行外匯存底的增加,絕大部分也都是導因於貿易出超居高不下,使得國際收支產生巨幅盈餘。

 

外匯存底餘額常被視為是國力的重要指標,這種觀念並不一定正確。一些強勢貨幣的國家如美國,並無太多的外匯存底,因為美元可在各國流通。開發中國家 的貨幣不容易在國際上流通,而這些國家為了政治利益,或為了其本身經濟發展上的考量,通常必須有大量的外匯存底以資因應,例如台灣在1990年代的外匯存 底經常位居世界首位。

尋求短期回報的流動資金,稱為熱錢(hot currency),也稱流資,具有「熱錢」性質的外匯可在短時間內撤離,也就是「外資大量流出」。

中國外匯存底從2002年的2684億美元,一路攀升,截至2008年10月為止,中國的外匯存底累積近2兆美元,為歷史新高,年成長達 32.9%。當中至少半數是所謂的「熱錢」,摩根史坦利亞太區前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表示:「其實這不是中國的錢,是資金流入的結果。」中國的外匯存底有 67%用於收購美國國債和美國相關機構債券。



在定義上,外匯存底分廣義與狹義兩種,不過通常在談論者多是指狹義的外匯存底。

 

廣義的定義來自國際貨幣基金會(IMF):

 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指一個國家的外匯積累,擁有下列事項

1.政府所持有的黃金

2.政府所持有的可兌換外幣

3. 國際貨幣基金的準備頭寸(cash position)

4. 特別提款權(SDR:Special Drawing Right)

5.國外有價證券

 

不過因為台灣並非IMF會員,所以沒有上述3、4項,但除了1、2外,另外加計『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金』與『全體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產淨額』二項。

 

狹義的外匯存底,則不包括黃金與握有的外幣現鈔等, 是指一個國家的外匯積累。

 
提存外匯準備除可干預外匯市場外,亦是提供各國經濟往來的最後清算。凡做為外匯準備的資金,必須具有流動資產的性質,可做為政府對外清算以及無條件使用的資金。



年外匯儲備前10位
(2008年 10 月)
國家或地區 百萬美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國大陸 $1,905,600 (10月)
日本 日本 $ 995,880
俄羅斯 俄羅斯 $ 546,100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 281,520
印度 印度 $ 244,940
大韩民国 韓國 $ 239,200
巴西 巴西 $ 206,510
新加坡 新加坡 $ 172,600
香港特别行政区 中國香港 $ 153,200
德國 德國 $ 143,94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anmin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