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送窮鬼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子”。據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文宗備問》記載: “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贏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後才穿,因此“宮中號為窮子”。送窮之俗在唐代相當盛行,大文學家韓愈曾寫過一篇《送窮文》,其中說:“(主人)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詩人姚合還寫有詩《晦日送窮三首》,其中第一首雲:

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
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從最後兩句可以窺見送窮風俗在當時已相當普遍。宋以後,送窮風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園《茶香室三鈔·送窮鬼》錄前朝人的詞有:奉勸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窮鬼。關於送窮的日期,有幾種說法:《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是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則是一本書,其引《圖經》又說:“池陽風俗,以正月二十九日為窮九日,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還有一說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後一天,因據《文宗備問》說,“窮鬼”本死於正月晦日。 三個送窮的日子雖各有異,各地送窮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點還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進行。送窮風俗具休的儀式,據《歲時雜記》記載:“人日前一 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韓愈《送窮文》中,提到要為窮鬼“結柳作車,引帆上墻。”這就是說,送窮時既要為“窮鬼” 準備下象徵性的車船,還要給“窮鬼”帶上乾糧。有的地方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看來,各地送窮,各有各的的辦法。民間廣泛流傳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唐代送窮圖

初六送窮鬼

【新三才綜合】正月初六馬日,窮氣送出門,下田備春耕。

馬日

農曆正月初六,又稱為「馬日」。 傳說是女媧造馬的日子,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羊日,初四日為豬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

送窮

唐韓愈《送窮文》李翹注:"予嘗見《文宗備問》雲:'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為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卻窮子。'自爾相承送之。"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贏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後才穿,因此"宮中號為窮子"。唐姚合《晦日送窮》詩之一:"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歲時廣記·月晦》引《圖經》:"池陽風俗,以正月二十九日為窮九日,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 

《歲時廣記·人日》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今天北京仍保留有正月初六送窮鬼的風俗。 

清顧祿《清嘉錄·小年朝》:"《遠平志》:正月三日,人多掃積塵於箕,並加敝帚,委諸歧路以送窮。"
送窮的日子各地雖各有異,各地送窮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點還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進行。 而送窮風俗具體的儀式為:

據《歲時雜記》記載:"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

宋朝巴淡的一首《送窮鬼》也曾提到:「正月月盡夕,芭蕉船一隻,燈盞兩隻明輝輝,內里更有筵席。奉勸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窮鬼,空去送窮鬼。」

民國陝西《中部縣誌》記載:「五日未明,束紙為人、舟車、糗餌,送之通衢,謂之送窮。」所說的舟車、糗餌均是韓愈送窮文中的描寫。而民國陝西《續修南鄭縣誌》更明確指出:「五日,掃除門庭塵積炮滓,棄通衢,亦韓退之『送五窮』故事也。」

這一天也表示舊時農民於此日開始下田,準備春耕。

廣州民間流傳的農曆新年習俗歌當中提到“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窮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尋春去,初八八不歸,初九九頭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火明,十五祈完燈,采青走百病。”正所謂大年初六求順扔窮鬼。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又稱“窮子”。 

那麽,窮神倒底是誰呢? 

  唐代文學家李邕《金穀園記》說:“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著之,宮中號曰窮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窮鬼。” 據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文宗備問》記載:“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 

  民間相傳窮鬼是上古帝王顓頊之子。他身材贏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後才穿,因此,大家都叫他“窮子”。正月的晦日,窮子死了,宮人把他理葬,幷說:“今天送窮子。”從那之後,窮子就成了人人害怕的窮鬼了。 

  據錢鐘書先生《管錐編》考證,我國唐代民間便開始盛行送“窮鬼”,然而只稱“鬼”而不稱“神”。明清之後,“窮鬼”才被尊爲“窮神”。到底是神是鬼,也沒人說得清。 

  送窮之俗在唐代相當盛行,大文學家韓愈曾寫過一篇《送窮文》,其中說:"(主人)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唐詩人姚合還寫有詩《晦日送窮三首》,其中第一首雲: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從最後兩句可以窺見送窮風俗在當時已相當普遍。宋朝以後,送窮風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園《茶香室三鈔·送窮鬼》錄前朝人的詞有:奉勸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窮鬼。 

文/韓愈
《送窮文》是韓愈寫於唐憲宗元和六年春,時韓愈45歲,任河南令。

在經歷了一番坎坷之後,終於官運亨通。35歲那年,韓愈被擢為四門博士,翌年又拜監察御史。雖然不久被貶陽山令,但元和三年被召還國子 博士,分司東都,改真博士,升河南令。然而,《送窮文》卻把作者一肚皮的牢騷發洩得淋漓盡致。
 
 
文章借「主人」與「窮鬼」的對話,表白自己四十餘年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懇請「五窮鬼」離去。豈知「退之送窮窮不去」,「五鬼」非但無意遠離,反而「抵掌頓腳,失笑相顧」,表示「雖遭斥逐,不忍子疏」;「主人於是垂頭喪氣,上手稱謝」,「延之上座」。自嘲的筆調,戲劇性的對白,
詼諧的風格,奠定了《送窮文》的文學成就並使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子」。據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文宗備問》記載:「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贏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後才穿,因此「宮中號爲窮子」。送窮之俗在唐代相當盛行,大文學家韓愈曾寫過一篇《送窮文》,其中說:「(主人)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唐詩人姚合還寫有詩《晦日送窮三首》,其中第一首雲: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從最後兩句可以窺見送窮風俗在當時已相當普遍。宋以後,送窮風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園《茶香室三鈔•送窮鬼》錄前朝人的詞有:奉勸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窮鬼。關於送窮的日期,有幾種說法:《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是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則是一本書,其引《圖經》又說:「池陽風俗,以正月二十九日爲窮九日,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還有一說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後一天,因據《文宗備問》說,「窮鬼」本死於正月晦日。三個送窮的日子雖各有異,各地送窮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點還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進行。送窮風俗具休的儀式,據《歲時雜記》記載:「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
 
 
韓愈《送窮文》中,提到要爲窮鬼「結柳作車,引帆上牆。」這就是說,送窮時既要爲「窮鬼」準備下象徵性的車船,還要給「窮鬼」帶上乾糧。有的地方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看來,各地送窮,各有各的的辦法。民間廣泛流傳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anmin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