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生大地震,連遠在台灣的宜蘭也感受到!有餐廳業者表示,從日本發生地震以來,蘇澳外海捕獲許多從200公尺深海中浮上來的地震魚,像是一種「勒氏皇帶魚」,捕獲數量比平時多出一倍,光是一斤就要400元,如果跟竹筴魚相比,足足貴了兩倍以上。
餐廳師傅:「小心刺喔,那個尾巴會割人喔。」
什麼魚得動用兩個大男人才能搬運,答案是地震魚,量一量這尾魚,長度超過兩百公分,重量20斤,這麼驚人「身材」的魚,學名叫做勒氏皇帶魚,在宜蘭蘇澳外海被捕獲,生活在50到200公尺深的深海裡,被稱為地震魚的一種。餐廳業者:「地震前後才會出現,可能是因為生長環境受地震影響,然後往上游,被漁民捕獲。」
餐廳業者:「一般魚不會這樣,地震魚比較特殊。」
除了獵食時嘴巴伸得特別長,外型也很不一樣,眼睛圓滾滾,幾乎1/6張臉大,背鰭起點從眼睛上方開始綿延,而且鱗片容易脫落,看起來就像沒有魚鱗一般,價格也不便宜,一斤就要4百元,相較於一般竹筴魚大約150元。餐廳師傅:「這些白白的都是膠質。」
地震魚處在深海,膠質特別豐富,常被人拿來做蒸的料理,或是作成沙拉,餐廳業者表示,從3月11日日本發生大地震以來,在蘇澳外海捕獲的地震魚數量,從每個月5到10尾到現在足足多出一倍,看來日本大地震的威力,似乎連遠在台灣的宜蘭也感受到。記者:「最近有沒有補到奇怪的魚?」漁民:「沒有,這裡最好不要發生地震啦。」
誰都不想發生地震,所幸再遠一點的台東沿海漁港,就沒有看到地震魚的蹤跡了,畢竟這種魚隱含著危機的象徵。
在魚族中,最近就傳聞有一種「地震魚」,傳說在地震前後才會現身。如中國時報今年9月28日,即有記者由蘇澳報導稱南方澳魚船「新都昇二十號」,9月27日由南澳外海捕獲一條長八呎、重卅餘公斤的「皇帶魚」。去年,嘉義縣瑞里鄉發生大地震前,漁民在澎湖海域曾捕獲一條,漁村相傳此種又稱為「海龍王」、「龍宮使者」或「白魚龍」的深海魚,在大地震前後才會出現。或許是在深海海底地殼發生變動或火山爆發前,這種魚會逃離深海到淺海域活動,所以容易被捕獲。但是,今年1月20日聯合報也有記者報導,在台東富岡的小野柳風景區附近海域150公尺處也捕獲一尾,但當月卻沒有地震發生,也因此這種長相奇特的怪魚應該和地震無關。 根據報導上所刊載的照片來看,它們所採到的「地震魚」並不是真正的「皇帶魚」,而是屬於月魚目、粗鰭魚科 (Trachipteridae) 的石川氏粗鰭魚 (Trachipterus ishikawae)。這種魚因為鱗片易落,故看似身體無鱗,且無臀鰭及尾鰭,眼大,有齒,分布在全球各大洋。全球共有3科9種,台灣目前只記錄過一種,即石川氏粗鰭魚。但因其體型大而長相怪異,所以常見諸於報紙之新聞報導。 遺憾的是,這種魚常被誤鑑為同屬月魚目,但是不同科的皇帶魚科 (Regalecidae) 的皇帶魚 (Regalecus russelli)。皇帶魚科的皇帶魚是所有魚種中體長最長的,最長的記錄可到5-8公尺,全身光滑無鱗片,沒有臀鰭,只在腹部有一根延長的鰭條,背鰭基特別長,最前面幾根背鰭軟條也特別延長且呈紅色,眼睛小,沒有牙齒;全世界共有2屬4種,另一屬是長體皇帶魚 (Agrostichthy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anmin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