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損」,一直是很多人心中的準則、基本功。尤其是自美國次級風暴以來,市場氣氛轉趨悲觀,更有人認為該要壯士斷脕,斷尾以求生…
這幾天,全球股票市場氣氛,極度悲觀。不只台灣股市狂瀉,甚至連歐洲、新興國家…等市場,也都重挫。而美國聯準會雖然緊急宣布降息,但股市仍不敵市場的悲觀氣氛。
也因此,這幾天,無論是週遭朋友的心情,或是打開報紙,看到的,好像都是愁雲慘霧的現象。
看看身邊朋友老簡,他唉聲歎氣,說股票這一跌,連飯都沒的吃了。一聽大驚,沒想到事態這麼嚴重,連日子都快過不下去,連忙探問。才知道原來是股票大跌,他那主掌民生大計的老婆,望著慘跌的盤面,都沒心情燒飯了。老簡連日只能以泡麵果腹,說他是股災牽連的受災戶,也不為過。
再看看國際市場,氣氛也很糟,金融炒手索羅斯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現在的情勢「比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其他金融危機更加嚴重」。
許多金融機構,也紛紛一改之前看法,改變操作策略,立即停損、大幅賣出持股,轉而提高現金部位,先保持觀望態度,等市場有回春跡象再說。
這個部份,就是我這一次想談的議題:市場氣氛轉壞,資本管理者的為與不為。
在這一篇中,我先談「不為」的部份。因為在此一混亂的局勢,穩住陣腳,想清楚「不做什麼」,再來談「能做什麼」,自然就清楚得多。
■有所不為:停損,就是實現虧損
「停損」,一直是很多人心中的準則、基本功。尤其是自美國次級風暴以來,市場氣氛轉趨悲觀,更有人認為該要壯士斷脕,斷尾以求生。
不過此一「停損」的觀念,顯示了許多盲點,不能不談:
1.把帳面變化,變成實質損失
所謂的「虧損」,是假定於此時此刻,就要拋出該企業的股票。但是,捫心自問,有立即用錢的需求嗎?做的不是長期投資、長期持有嗎?換言之,不拋售,哪來的「虧損」之有?
市場股價的變化,短期來講,比較像是一個「投票計數器」,也就是眾人對於氣氛當下觀感的總集合。人心浮動、不安,此一計數器顯示的數字,自然直線下挫。
我自己很喜歡《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裡,一句巴菲特引用美國職業曲棍球(National Hockey League)知名運動員格瑞斯基(Wanye Gretzky)說的話:「站在球會到的地方,而不是現在它所在的位置。」如果一個球員永遠只看到球當下的位置,卻對於球會到的位置,沒有信心、無法掌握的話,那將很難成為一個好球員。
看待股價變化,應該也是一樣的原則。如果將眼光放在「球會到的位置」,不理會短暫的計數器變化,不賣出,所謂的「虧損」,都只是虛擬數字,不會成真。
2.只著眼股價數字,未評估內在價值
話說回來,什麼是「球會到的位置」?是目標價嗎?是股票評等嗎?(可是你又不免疑惑,目標價和評等,若是真的經過悉心研究,為什麼常常在市場風向反轉之後、立刻改口)?
以嘉鼎從事的資本管理業來說,要做判斷,有兩大指標,一是「購入成本」,也就是當前股價;另一就是企業的「內在價值」,企業研究團隊透過史坦普(Standard & Poor's)的資料庫,精算其未來現金流,並透過企業策略面等質化分析,綜合評估其企業內在價值。
長期而言,購入成本會朝內在價值貼近──也就是球未來會到的地方。也因此,對嘉鼎的資本管理團隊來說,停損,是沒有必要的,原因在於做過徹底的價值研究。
■恐懼,是基本分析者的朋友
之所以要設立停損點,原因就在於對大家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外在表象-市場價格、交易量…等風向球,卻忽略了同樣重要的內在本質:「價值」的評估。在市場一片驚恐中,難免感到倉皇失措。
也因此,這幾天股市急遽下挫,正好也是一個給大家好好檢視自己持股依據的機會。要是只看到價格,做的是短期交易,或者持有的是連自己也不甚了解其持有標的內涵的基金商品,自然要將此一暴跌,視為套牢(在這種情況下,停損是需要納入的選項之一)。但如果不是,你作的是長期投資,且又有悉心研究過你投資的企業,那麼,太好了!你看到的,應該是機會,而不是恐懼。
最後,送上兩句巴菲特的話,給我們都做個勉勵:「我們所做的最好投資,往往是在大眾對總體經濟事件的憂慮達到巔峰時。」還有,「恐懼是追求時尚者的敵人,卻是基本分析者的朋友。」想想巴菲特的波克夏控股公司,在這恐懼的當下,會怎麼做?下一篇文章,也將以此為開端,談談在市場一片混亂之際,我們為什麼不恐懼,而又看到了什麼機會。
來源:元大銀行 城國斌 2008/01/2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