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皇帝的40多個后妃中,有一位來自少數民族的女子,她就是聞名遐邇的香妃。其實香妃是否遍體生香,根本無從考證。但乾隆帝只有一位來自維吾爾族的妃子卻是史實,她就是容妃。在乾隆帝的40多名妃子中,有一名來自少數民族的妃子,本不奇怪,可是在容妃死後的一百多年內,卻引起了一批騷人墨客的興趣,在容妃身上大做文章,甚至編造出一個「香妃」的故事。從野史、詩詞到舞臺,繪聲繪影大肆渲染,競達到了真假難辨的程度。詩詞、戲曲中的人物是可以編造的,但發展到排除史實、以假亂真的程度,就有問題了。以下,我們暫還按習慣稱其為香妃,看看她的真實生平。





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香妃誕生在新疆和卓族的一個家庭。和卓族是世居葉爾羌的回族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其族稱為和卓,所以香妃又叫和卓氏。其父為第二十九世回部台吉(貴族首領)圖爾都。乾隆二十年五月,清軍進軍伊犁,二次平定準噶爾叛亂,解救了被準噶爾拘禁的葉爾羌、喀什噶爾封建主瑪罕木特的兩個兒子:大和卓木、小和卓木。不料兩年以後,小和卓木殺死了欽派的副都統阿敏道,自稱巴圖爾汗,大和卓木也據守喀什噶爾,兩相呼應,稱雄南疆,開始了大規模的武裝反清。此後,圖爾都台吉等不願歸附分裂的部落,配合清軍,於乾隆二十四年,徹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亂。 

乾隆二十五年,圖爾都等五戶助戰有功的和卓,及霍集斯等三戶在平亂中立功的南疆維吾爾上層人士應召陸續來到北京,拜見高宗皇帝。乾隆令他們在京居住,並派使者接他們的家眷來京,封圖爾都等為一等台吉。圖爾都27歲的妹妹也被選入宮,冊封為和貴人(即香妃)。顯然,這是乾隆皇帝統一新疆後,實行「因俗而制」的政治需要,即政治聯姻。 

貴人在清朝后妃的八個等級中,屬於第六個等級,其前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其後有常在和答應。由於和貴人入宮時帶來了祥瑞(從南方移栽到宮內的荔枝樹,竟結出了200多顆荔枝),很得皇上的青睞,也很受皇太后的喜愛。因此在和貴人入宮後的第三年,即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皇太后降旨,冊封和貴人為容嬪。她的哥哥,原封為一等台吉的圖爾都,也因追論進攻喀什噶爾有功.而同時晉爵,封為輔國公。乾隆三十年春天,高宗第四次南巡,攜皇太后、皇后、慶妃、香妃、圖爾都以及大學士傅恆等王公貴戚1000餘人同行。一路上,乾隆對香妃格外恩賞.前後賜給她80多種口味適宜的飯菜,其中就有名貴的奶酥油野鴨子、酒燉羊肉、羊池士等。 

此後,香妃的俊俏和異域情調進一步贏得乾隆皇帝的垂愛和信任,乾隆二十三年六月,皇太后懿旨,將她由容嬪晉為容妃,並由賞給處為她準備滿洲朝服、吉服、項圈、耳墜、數珠等等。同年十月,受命為正、副使的大學士尹繼善、內閣學士邁拉遜,持節冊封容嬪為容妃,冊文曰:「爾容嬪霍卓氏,端謹持躬,柔嘉表則,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於慈闈,供內職以無違,夙協箴規於女史,茲奉皇太后慈諭,冊封爾為容妃……。」這一年,香妃35歲。 

三年以後,乾隆又攜香妃等六位妃嬪東巡,遊歷泰山,拜竭孔廟。由於乾隆三十一年烏喇那拉氏皇后亡故,乾隆聲稱不再立後;乾隆四十年,皇貴妃又被賜死,因此,到這個時候,容妃在乾隆的眾多后妃中已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圓明園奉三無私殿設宴會餐,容妃已入主了西邊頭桌的首位,到同年十二月乾清宮大宴,容妃又升格到了東邊坐桌的第二位。這時,容妃已48歲,到了她地位與殊榮的頂峰。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離世,享年55歲。

 

安徽砀山出土女尸 有望解开香妃之谜

 

 

 

 


在乾隆皇帝的40多個后妃中,有一位維吾爾族女子,她就是聞名遐邇的香妃。 其實香妃是否遍體生香,根本無從考證。 但乾隆帝只有一個維吾爾族妃子卻是史實,她就是容妃。 在乾隆帝的40多名妃子中,有一名維妃,本不奇怪,可是在容妃死後的一百多年內,卻引起了一批騷人墨客的興趣,在容妃身上大做文章,甚至編造出一個“香妃”的故事。 從野史、詩詞到舞台,繪聲繪影大肆渲染,競達到了真假難辨的程度。 詩詞、戲曲中的人物是可以編造的,但發展到排除史實、以假亂真的程度,就有問題了。 以下,我們暫還按習慣稱其為香妃,看看她的真實生平。
  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香妃誕生在新疆維吾爾和卓族的一個家庭。 和卓族是世居葉爾羌的維吾爾族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其族稱為和卓,所以香妃又叫和卓氏。 其父為第二十九世回部台吉(貴族首領)圖爾都。 乾隆二十年五月,清軍進軍伊犁,二次平定準噶爾叛亂,解救了被準噶爾拘禁的葉爾羌、喀什噶爾封建主瑪罕木特的兩個兒子:大和卓木、小和卓木。 不料兩年以後,小和卓木殺死了欽派的副都統阿敏道,自稱巴圖爾汗,大和卓木也據守喀什噶爾,兩相呼應,稱雄南疆,開始了大規模的武裝反清。 此後,圖爾都台吉等不願歸附分裂的部落,配合清軍,於乾隆二十四年,徹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亂。
  回族裝香妃乾隆二十五年,圖爾都等五戶助戰有功的和卓,及霍集斯等三戶在平亂中立功的南疆維吾爾上層人士應召陸續來到北京,拜見高宗皇帝。 乾隆令他們在京居住,並派使者接他們的家眷來京,封圖爾都等為一等台吉。 圖爾都27歲的妹妹也被選入宮,冊封為和貴人(即香妃)。 顯然,這是乾隆皇帝統一新疆後,實行“因俗而製”的政治需要,即政治聯姻。
  貴人在清朝后妃的八個等級中,屬於第六個等級,其前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其後有常在和答應。 由於和貴人入宮時帶來了祥瑞(從南方移栽到宮內的荔枝樹,竟結出了200多顆荔枝),很得皇上的青睞,也很受皇太后的喜愛。 因此在和貴人入宮後的第三年,即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皇太后降旨,冊封和貴人為容嬪。 她的哥哥,原封為一等台吉的圖爾都,也因追論進攻喀什噶爾有功.而同時晉爵,封為輔國公。 乾隆三十年春天,高宗第四次南巡,攜皇太后、皇后、慶妃、香妃、圖爾都以及大學士傅恆等王公貴戚1000餘人同行。 一路上,乾隆對香妃格外恩賞.前後賜給她80多種口味適宜的飯菜,其中就有名貴的奶酥油野鴨子、酒燉羊肉、羊池士等。
  之後,香妃的俊俏和異域情調進一步贏得乾隆皇帝的垂愛和信任,乾隆二十三年六月,皇太后懿旨,將她由容嬪晉為容妃,並由賞給處為她準備滿洲朝服、吉服、項圈、耳墜、數珠等等。 同年十月,受命為正、副使的大學士尹繼善、內閣學士邁拉遜,持節冊封容嬪為容妃,冊文曰:“爾容嬪霍卓氏,端謹持躬,柔嘉表則,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於慈闈,供內職以無違,夙協箴規於女史,茲奉皇太后慈諭,冊封爾為容妃……。”這一年,香妃35歲。
  影視劇中的香妃三年以後,乾隆又攜香妃等六位妃嬪東巡,遊歷泰山,拜竭孔廟。 由於乾隆三十一年烏喇那拉氏皇后亡故,乾隆聲稱不再立後;乾隆四十年,皇貴妃又病逝,因此,到這個時候,容妃在乾隆的眾多后妃中已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圓明園奉三無私殿設宴會餐,容妃已入主了西邊頭桌的首位,到同年十二月乾清宮大宴,容妃又升格到了東邊坐桌的第二位。 這時,容妃已48歲,到了她地位與殊榮的頂峰。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離世,享年55歲。
  香妃的故事歷來非常迷人。 傳說她“玉容未近,芳香襲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 是新疆回部酋長霍集占的王妃,回部叛亂,霍集占被清廷誅殺,將軍兆惠將香妃生擒送與乾隆。 但香妃心懷“國破家亡,情願一死”之志,始終不從乾隆,最後被太后賜死。 死後,將其運回家鄉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
  然而傳說再引人入勝,也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 一縷香魂無斷絕香妃的"異香"傳奇【傳說中的香妃戎裝像,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 據傳可能是意大利畫家郎世寧所作】
  傳說中的香妃戎裝像上周有一則新聞報導說,2001年3月安徽省碭山縣發現的“有香氣”的“女屍”,經過多番查證後,證明是一位“一品誥命夫人”。 跟傳說中的香妃沒有關係。
  這則新聞之所以會扯上香妃,原因是經過傳奇、小說、戲劇的渲染後,只要有關什麼“體有異香”的報導,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鼎鼎大名的香妃。
  但是在歷史上,香妃的真正身分,目前依然是一個謎團。
  據歷史傳說,香妃原名伊帕爾罕(維吾爾語,意指“香得很”)。 傳說她“玉容未近,芳香襲人,既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故稱“香妃”。
  她出身與維吾爾族;原是小和卓霍集占的妃妾(一說為女兒)。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大將軍兆惠領軍十萬跟天山南麗的小和卓(意指聖裔,是族人領袖)霍集占決戰,霍集占敗逃,兆惠把香妃擄走,送給乾隆。
  儘管乾隆對她百般討好,為她興建“寶月樓”,重建她的家鄉風景,以解她思鄉之苦,但香妃仍然抵死不從,還一度想刺殺乾隆,為族人報仇,最終被滿清的皇太后絞殺。
  有關香妃的故事,最初在清末一些私人著述中出現。 據迄今為止的考證得知,最早出現香妃之名的是光緒十八年(1892)蕭雄寫的《西疆雜述詩》卷四“香娘娘廟”,其中有“紛紛女伴謁香娘”一語。 附錄中進一步解釋:“香娘娘,乾隆年間喀什噶爾人,降生不凡,體有香氣,性真篤,因戀母,歸沒於家。”
  光緒三十年(1904)刊印的《王湘綺先生全集》第五卷,則記有回妃被拐入宮,不順從皇帝,最後被皇太后絞殺的情節。
  香妃香妃的名字廣泛流傳是在進入民國之後。 1914年,故宮古物陳列所從渖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調來一批文物展覽,其中有一幅年輕女子的戎裝像。 據傳該畫背面有說明文字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熏沐,國人號之曰香妃。”從此,香妃之名大震。
  但後來據藝術史家考證,畫的本身原本沒有什麼文字說明的。 該畫送到北京後,前清的一名內務府總管隨口說說:“這大概就是香妃吧。”他也沒有什麼根據,但“官大學問大”,畫中人的身分這麼被說定了!一直誤傳至今。 
  更遺憾的是,香妃其人其事在正史上卻遍尋不著。 於是,有些史家利用比對的方法,證明香妃其實就是容妃。 他們說,因為乾隆四十一位后妃裡,唯一來自維吾爾族的,只有容妃。 而且她的封號、種族、信仰、父親及哥哥的名字,都跟傳說中的香妃相同。
  然而,容妃的人生跟香妃的命運卻迥然不同。 首先,她並不是被兆惠擄走,而是被清廷封選進宮的。 再者,她並沒有被皇太后絞殺。 她的確受到乾隆的寵愛,還曾陪伴乾下江南,直到55歲才死。
  問題來了,如果容妃即香妃,那麼一大堆有關香妃的故事,又打從那來的呢? 會不會是有人不察,把她的出身跟容妃搞混了?香妃化蝶去
  而有關容妃的官方記載裡,又為何沒有隻字片語提到她又名“香妃”,或是她“體有異香”的事實呢? 又或者說,有沒有可能,關於香妃的官方記載都已遺失,或是遭到故意湮滅呢? 這一切的一切,恐怕得有待日後更強有力的證出現,方能真相大白了。
  接下來的另一個疑問是,香妃身上的“異香”,究竟是什麼回事? 有些史家說,所謂香味,其實只是個人感官上的主觀認定,未必跟大眾認知的「香」的概念全然相符。 因此,所謂“異香”,其實只是她的體味!
  須知道,維吾爾人的五官、髮色、皮膚跟漢人大不相同(部分維吾爾人可能跟土其人比較接近)。 說不定她還是“金絲貓”呢!因此她的身體有一股特殊的體味,是可以理解的。 或許這正是她吸引乾隆的地方。
  更有些史家說,她的體味不過是“奶羶味”;由於她從小飲羊奶長大,久而久之成為了她身上的一種獨特的體味。 這還算是客氣的啦,有些“毒舌”的史家更說,所謂“異香”,其實就是狐臭!
  跟有趣又浪漫的故事傳說比起來,歷史真相有時候還真是相當無趣和煞風景。 所幸,歷史和傳說總給藝術創作提供了許多有趣的靈感泉源。
  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根據他小時候在家鄉海寧聽到的“乾隆原是漢人”的民間傳說,結合香妃的故事,寫出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書劍恩仇錄》,並創造出“香香公主”喀絲麗這個角色,跟乾隆皇帝、“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合譜出一部“江山美人”的戰爭史詩。
  瓊瑤的《還珠格格》則讓香妃化身為忠於家鄉舊愛,失志不渝的含香。 上述兩部極受歡迎的通俗作品,都讓香妃的淒美傳奇,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依然傳唱不輟。

 

安徽砀山出土女尸 有望解开香妃之谜 - part 2

 

 

 

 

 


香妃墓
它坐落在喀什市東郊5千米的浩罕村,係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古建築群,也是伊斯蘭教聖裔的陵墓,佔地2公頃。 陵墓始建於1640年,據說墓內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實際只見大小58個墓穴)。 第一代是伊斯蘭著名傳教士玉素甫霍加。 他死後,其長子阿帕克霍加繼承了父親的傳教事業,成了明末清初喀什伊斯蘭教“依禪派”著名大師,並一度奪得了葉爾羌王朝的政權。 他死於1693年,亦葬於此,由於其名望超過了他的父親,所以後來人們便把這座陵墓稱為“阿帕克霍加墓”。
  香妃傳說,埋葬在這裡的霍加後裔中,有一個叫伊帕爾汗的女子,是乾隆皇帝的愛妃,由於她身上有一股常有的沙棗花香,人們便稱她為“香妃”。 香妃死後由其嫂蘇德香將其屍體護送回喀什,並葬於阿帕霍加墓內,因而人們又將這座陵墓稱做香妃墓”。不過據考證,香妃並沒有葬在這裡,她確切的葬地是在河北遵化清東陵的裕妃園寢。阿帕克霍加墓整個陵園是一組構築得十分精美宏偉的古建築29米,四角各立一座半嵌在牆內的巨大磚砌圓柱,柱頂各建一座精緻的圓筒形“邦克樓”,樓頂各有一根鐵柱群,由門樓、大、小禮拜寺、教經堂和主墓室五部分組成。主體陵墓是一座長方形拱頂的高大建築,高26米,底長35米,進深,高擎著一彎新月。主墓室頂呈圓形,其圓拱直徑達17米,無任何樑柱。主墓室外牆和層頂全部用綠色琉璃磚貼面,並夾雜一些繪有各色圖案和花紋的黃色或藍色瓷磚,顯得格外富麗堂皇、莊嚴肅穆。陵墓廳堂高大寬敞,平台上排列著墳丘,墳丘是用白底蘭花琉璃磚砌成,晶瑩素潔。大禮拜寺在陵園的西半部,名“艾依提甲衣”,節日期間供教徒們作禮拜用。小禮拜寺和門樓是一組最外面的建築物,彩繪和磚雕圖案極為精美。寺外有一池清水,林木參天,清幽宜人。
  阿帕霍加墓與香妃墓坐落在喀什市東郊5公里處的浩罕村,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教式的古建築群。 陵墓始建於1640年前後。 據說墓內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因其中葬有明末清初喀什著名伊斯蘭教“依禪派”大師阿帕霍加而得名。 阿帕霍加是墓中第二代人,曾一度奪得葉爾羌王朝的世襲政權,更成為17世紀“依禪派”伊斯蘭教的首領,名望遠遠超過其傳教大師的父親。
  香妃墓就像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高40米,由門樓、小禮拜寺、大禮拜寺、教經堂和主墓室5部分組成。 穹窿形的圓頂上,有一座玲瓏剔透的塔樓。 塔樓之巔,又有一鍍金新月,金光閃閃,莊嚴肅穆。 陵墓高大寬敞的廳堂裡,築有半人高的平台,依次是香妃家族五代72人大小58座墳丘。 香妃的墳丘設在平台的東北角,墳丘前用維文、漢文寫著她的名字。 墓丘都用藍色玻璃磚包砌,上面再覆蓋各種圖案的花布,既表示對死者的尊敬,又有保護墓丘的作用。 陵墓左邊,建有大小兩座精緻的伊斯蘭教禮拜寺。 陵墓後面,還有一大片墳墓,景色十分壯觀。
  阿帕霍加墓經歷了三百多年的風雨歷史的洗禮,以其堅韌不屈的精神固守其古樸的建築風格,來此地的遊客有幕名香妃之麋,也有為朝拜而來的,更多的是為目睹阿帕霍加墓高超建築技術和藝術風格而來。 香妃墓實際上是阿帕霍加家族陵墓的俗稱,是典型的伊斯蘭風格的宮殿式陵墓建築。 陵墓安葬著同一家族的72座白底蘭花玻璃瓦覆蓋的陵墓。 第一代是伊斯蘭傳教士阿基.買和買提.玉素甫霍加。 他死後,長子阿帕霍加繼承其衣缽,繼續傳教,並一度奪得了葉爾羌王朝的世襲政權,在其權利巔峰時期統治了喀什噶爾、葉爾羌(今莎車)、和田、阿克蘇、庫車、吐魯番六座城市,接受了“世界的主宰”的稱號,成為十七世紀的白山派伊斯蘭教的首領,他死後改為阿帕霍加墓。 香妃是阿帕霍加的孫女。
  香妃是乾隆皇帝的妃子---容妃,原名叫伊帕爾汗,據說伊帕爾汗身上總有一股濃郁的沙棗花香,所以被成為香妃,傳說香妃抑鬱而死,死後乾隆皇帝派六萬六千六百六十六人的送葬隊伍,抬著香妃的棺木返回故鄉,棺木不准落地。 當棺木送到喀什時,送葬隊伍只剩下六人。 當然這只是傳說,據清史記載,她在宮中生活了28年,53歲時病逝,葬於河北清東陵裕妃園寢內,傳說香妃的兄長用了三年半時間,從北京帶回的遺物,葬在陵殿的東北角,所以香妃墓內存放的是香妃的衣冠。
  陵墓由門樓、大小禮拜寺、教經堂和主墓室5部分組成。 正門門樓精美華麗,兩側有高大的磚砌圓柱和門牆,表面鑲著藍底白花硫璃磚。 與門樓西牆緊連的是一座小清真寺,前有彩繪天棚覆頂的高台,後有祈禱室。 陵園內西面是一座大清真寺,正北是一座穹窿頂的教經堂。 主墓室在陵園東部,是整個建築群的主體建築,主墓屋頂呈圓形,其圓拱直徑達17米,無任何樑柱,外面全部是用綠色琉璃磚貼面,並夾雜一些繪有各色圖案和花紋的黃色或藍色瓷磚,顯得格外富麗堂皇、莊嚴肅穆。 墓室內部築有半人高的平台,平台上整齊地排佈著大小不等的數十個墓丘,墓均砌以白底藍花的琉璃磚,看上去晶潔素雅。

安徽砀山出土女尸 有望解开香妃之谜 - part 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anmin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