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 指具有巨大的容積,陡峭而圈閉的岩壁,深陷的井狀或者桶狀輪廓等非凡的空間與形態特質,發育在厚度特別巨大、地下水位特別深的可溶性岩層中,從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於100米,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或者有證據證明地下河道已遷移)的一種特大型喀斯特負地形。
- 2001年之前,天坑只是對重慶奉節小寨天坑這種景觀的特稱,類似的地貌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稱,如“龍缸”、 “石院”、“石圍”、“岩灣”等。
- 2005年,國際喀斯特天坑考察組在重慶、廣西一帶大規模考察後,“天坑”這個術語在國際喀斯特學術界獲得了一致的認可,並開始用漢語拼音“tiankeng”通行國際。
- 世界上發現確認的天坑約80個,其中有超過50個在中國。中國的天坑分佈在南方喀斯特地區,絕大多數位於黔南、桂西、渝東的峰叢地貌區域。
天坑的形成:
- 天坑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 先是有地下河流;如果地質條件有利,由於水的長期沖蝕,就會形成地下大廳;地下大廳垮塌後就形成了天坑。
- 天坑的形成至少需要同時具備六個條件:
- 石灰岩層要厚。只有足夠厚的岩層才能給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夠的空間。
- 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 包氣帶(含氣體的岩層)的厚度要大。
- 降雨量要大,這樣地下河的流量和動力才足夠大,足以將塌落下來的石頭沖走。
- 岩層要平。從天坑四周的絕壁看就會發現,岩層與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層層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樣,只有這樣的岩層才能垮塌。
- 地殼要抬升。地殼的運動就會給岩層的垮塌提供動力。
四寨天坑---汪元刚摄影
四川宜賓出現“天坑”的原因
從2010年4月27日凌晨開始,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硐底鎮不斷出現地層塌陷,相繼產生了26個“天坑”。這些坑集中分佈在該鎮紅旗村和石埡村,部分村民的房屋被扯開裂縫,5戶村民無奈搬離。硐底鎮黨委副書記丁志成表示,鎮裡已經啟動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天坑”的形成原因正在調查之中。
- 宜賓市國土局地質環境監測站站長、地質工程師王擁軍錶示:硐底鎮屬於喀斯特地貌,這種獨特的地質結構使得其地質的岩溶非常發育, 長期的干旱、地下水的過量抽取等都可能會導致“天坑”出現。
- 村民們相傳的“天坑”成因和煤礦有關。 曾在煤礦當過礦長的村民張小紅說:“天坑”所在的山名叫“雷打頂”,以前有個大灣煤礦在這裡挖過礦,但已經停產,其井口與“天坑”的直線距離約80米。因為已經停產,大灣煤礦的礦井井口已經用磚全部封堵,“天坑”出現後,封井口的磚奇怪地被吸進了煤道,而且井口被大風刮得非常乾淨,像專人專門打掃過一樣。我估計那是'天坑'的坑底與過去的煤道已經連通,才產生了巨大的氣流吸走了封井口的磚。據目測,停產時“大灣煤礦”井口的位置與“天坑”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川神秘“天坑”群
核心提示:3月25日凌晨,宜賓江安縣五閣村發生了局部地面塌陷,形成大小不等的3個巨型“天坑”,最大的有兩個籃球場大。塌陷嚴重威脅到附近的11家住戶。專家初步認為:地面塌陷是因為地下溶洞引發的小型岩溶塌陷。但村民懷疑和附近煤礦開採有關。
塌陷的“天坑”之一
門前的院壩不見了
宜賓惊現巨型"天坑"一夜間院壩消失
□宜賓惊現三巨型“天坑”,大的有兩個籃球場大
□地質專家的初步結論是地下溶洞引發小型岩溶塌陷
華西都市報3月26日報導2008年3月25日凌晨,宜賓江安縣紅橋鎮五閣村發生了局部地面塌陷,形成大小不等的3個巨型“天坑”,呈直線展開,長約400米。塌陷嚴重威脅到附近的11家住戶57人。險情發生後,江安縣委、縣政府及當地紅橋鎮政府立即緊急疏散塌陷影響區域內的居民,並對“天坑”實施24小時的臨時警戒,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截至昨日,國土資源部門的地質專家現場查勘得出的初步結論是:該地面塌陷是因為地下溶洞引發的小型岩溶塌陷,是自然形成的地質災害;進一步的結論及處置措施待觀察3—5天後再定。
目擊:“天坑”足有兩個籃球場大
81歲的彭守富是江安縣紅橋鎮五閣村最年長的老人。 “我一輩子都沒見過地面冒出這麼大的'氹氹'來,好嚇人喲!”在彭守富的記憶裡,這是她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古怪事”。
昨日上午11時許,記者駕車沿著一條通往紅橋鎮五閣村的機耕道行駛,前行約2公里,公路邊突然“冒”出一個“大坑”。村民曾昌華、胡祥蘭家與“大坑”幾乎是零距離。 “前日早晨這個大坑還要深些,現在倒進去了10車土石方,僅填埋了一半左右。”附近幾個居民好奇地比劃著“大坑”的尺寸。
沿著第一個“大坑”右方的上山公路前行不到50米,左側一塊大田中央赫然又出現了一個圓形“大坑”,大小與公路邊的“大坑”相仿。 “這個不算大的,半山腰的那個才算是'天坑',足足有兩個籃球場那麼大喲!”在當地熱心村民的指引下,記者在小地名叫龍埂子的地方見到最大的一個“天坑”,直徑有20餘米,深10餘米,它緊挨著一家採石場及幾家住戶。 “天坑”呈圓形,周邊的農田及地面都被一隻“無形之手”拉扯得變形、開裂,最大裂縫足有四五十厘米寬;一些莊稼也被垮下去的土石徹底湮沒。
記者註意到,“天坑”波及的範圍包括一大片農田及上山的必經之路,有關部門已經在四周拉起了警戒線,“此處危險,請勿靠近”的警示牌讓人望而生畏。
講述:“我家院壩一夜之間不見了”
五閣村村民胡祥蘭、曾昌華、曾昌友三家毗鄰公路邊,位置呈三角形。這次地面塌陷的其中一個“天坑”恰巧“落”在三家人當中,“一夜之間,我家門口的院壩居然'不見了'!”曾昌華回憶說,25日凌晨5點左右,一家人還在熟睡中。突然,門口一陣異樣的響動驚醒了他,“那種奇怪的聲音就如同重重關門時發出的'砰砰'聲,轉瞬又恢復了平靜。”
“哎呀,不好了,門口咋出現了個大坑喲?”早晨6時許,曾昌華起床後開門一看,發現自家大門口塌陷出一個圓形的大坑來,“大坑直徑大約有5米,深有6米,幸好是白天發現,若不然晚上黑燈瞎火的一腳踩空可就遭了!”曾後怕不已。
就在曾昌華等居民發現“大坑”時,距離50多米開外的一塊大田內,同樣惊現了一個直徑大小差不多的“大坑”;而接連的怪事不斷,在附近二三百米外的石山上也塌陷出一個體積更大的“天坑”。細心的村民發現,三個大坑幾乎呈一條直線,距離有400多米。
疏散:11戶居民緊急逃離塌陷區
“25日一大早6時40分左右,派出所就接到群眾的電話報警,說地面塌陷出幾個大坑,十分危險!”紅橋鎮派出所副所長榮胜勇回憶說,當時派出所趕緊向當地政府部門通報;並組織全所民警跑步趕往事發地,實施現場警戒,幫助疏散有關人員。
紅橋鎮黨委書記李曉軍說,塌陷事件發生後,當地政府緊急啟動了《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塌陷區域及威脅區域設立臨時警戒線;由鎮村幹部幫助塌陷威脅區域內的11戶居民暫時搬遷到親朋好友家中藉住;鑑於塌陷區域及周邊的地層尚不穩定,鎮村成立工作組,落實專人24小時巡查塌陷區域。 “目前,相關人員已安然撤出危險區域,正組織車輛運送土石,對較小的坑進行填埋,其他的'大坑”待監測結論後再行處理。 ”
“一大早,鎮政府及派出所的同志就來了,他們組織我們撤離到安全地帶,並告訴我們家裡暫時不能住人! ”村民范玉紅說,接到通知後,他們一家人趕緊撤出了住房,臨行只拿了一些生活必需用品,“現在我們一家人暫時藉住在親戚家裡,政府承諾每天給我們50元/戶的補助。 ”
原因:塌陷是天災還是人禍?
地面蹊蹺塌陷的成因為何?事發後,宜賓市國土資源局的相關專家到現場查勘後初步認為:“該地面塌陷是因為地下溶洞引發的小型岩溶塌陷,是自然形成的地質災害。目前應採取的措施包括:進行3—5天的24小時值班監測,進一步弄清塌陷成因及採取應對措施;監測期間危險區域內的11戶居民不能在此居住及生產作業,必須撤離;對出現的陷坑必須用塊石和泥土進行填埋。 ”
塌陷是“天災”嗎?紅橋鎮五閣村的部分村民持有不同說法。一不願透露姓名的村民指出,附近的“江遠煤礦”有可能是造成塌陷的“元兇”,“我們這裡距離興文石海(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只有幾十公里,地形地貌屬同一類型;從上週起,江遠煤礦大量抽取地下水,可能使地下的溶洞地質發生了改變,最終導致了地面塌陷發生。 ”
記者在當地政府核實到,“江遠煤礦”在上週的確發生了1萬多立方米泥漿水淹沒100餘米礦道的情況,煤礦正組織人員抽水搶險,估計損失二三百萬元,“這次地面塌陷是否與煤礦抽水有關,最終要以地質專家的勘測認定為準! ”隨後,記者聯繫了江遠煤礦負責人錢老闆,他說,該煤礦開了10多年了,從未出現過礦道湧入泥漿水的情況,“我們對此也感到非常蹊蹺;煤礦距離事發地五閣村有較長的距離(兩三公里),應該說我們抽水與地面塌陷沒有直接關係。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