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基金市場曾經有過「平均每1.6天就有1位基金經理人被換掉」這麼一個統計數字,雖然誇張了點,不過基金經理人汰換率高是事實,平均每位基金經理人操1檔基金不到1年就換人,某家投信的總經理就直言:「汰換率這麼高,基金的報酬率怎麼會好。」以國外的案例來看,荷銀新興市場債基金經理人Kassin辭職後,被取消「2006年新興市場固定收益基金的最佳經理人」獎項,更引爆一波投資人的贖回潮,原本35億美元的規模,立刻少了1成多。還有一位美國知名基金公司Janus的王牌基金經理人Hayes,她的離職也造成了她所掌管的世界與海外2檔成長型基金遭投資人大量贖回。
回到國內,去年10月從國際投信轉戰華頓投信投資長的楊師銘,他先前在國際投信管理的「國際萬全平衡基金」,規模在半年內就從15億元掉到10億元,「規模變小的原因,一部分來自於股市好轉,導致平衡基金部分資金流入台股,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投資人信心不足。
儘管目前國內的法令規定,投信不能拿「明星基金經理人」當作行銷的手法,並且多家公司也降低經理人可以實際操盤的資金比重,試圖把人為因素降到最低,但是,投信業者私下透露,基金經理人仍具備一定程度的買賣單決定權,他要買、要賣,要衝短期還是放長期,全都要看基金經理人的操盤哲學。投資人要怎麼去選擇一個好的基金經理人呢,本文歸納出4個訣竅:
訣竅1:看3個基本條件
華頓投信投資長楊師銘表示,他在選擇基金經理人的時候,一定會考慮3個因素:第一、資歷在3年以上,二、操一檔基金至少2年,三、年度績效排名至少前1/4。另外,投信投顧公會秘書長蕭碧燕也表示,以國外的判斷標準來看,評量一個基金經理人的能力,通常要看經理人過去3年以上的操作紀錄,可以看出基金經理人在面臨空頭或多頭市場的時候,如何做決策,以及基金的表現是不是真的禁得起考驗。
訣竅2:觀察5大核心持股
「如果要進一步測試基金經理人的選股功力,可以從5大核心持股的變化來看。」楊師銘說,投信投顧公會每個月都會公布每一檔基金的5大核心持股,投資人可以每個月都把持股變化記錄下來,然後做下列比較:
第一、比較同類型基金:觀察幾檔同類型的基金當中,哪些是重複的、哪些是你所選擇的基金所特別持有的,針對這些具有獨特性的持股,對照目前股價表現,如果有賺,代表選股眼光不錯。第二、比較買進的時間點:以太陽能產業來看,如果在去年底就開始布局,跟今年5月才開始買進,報酬率就相差快1倍,雖然同樣都有賺,但是會懂得在去年底就先進場的基金經理人,代表眼光很好,選股能力超越同業水準。
訣竅3:衡量α值
還有另外一種可以直接觀察基金經理人功力的指標,就是用來衡量基金主動操作績效的評比指標「α值」,又可稱作「Jensen」指標,主要是代表在扣除大盤系統風險後,基金經理人的選股能力可以替基金增加多少報酬,α值越高,就代表經理人的選股能力越出色。
訣竅4:參加投信說明會
通常,投信業者會在募新基金或者年中、年底的時候舉辦台股說明會,這個時候就會邀請旗下的「明星基金經理人」出席,投資人一定要參加,不光是聽市場趨勢或盤勢分析,更重要的是,有機會能夠看到這家投信的基金經理人風格,到底是「橫衝直撞型」?還是「溫吞型」?是市場的領導者?還是追隨者?像華頓中小型基金經理人王政中,為了在台股說明會上給投資人印象深刻的資訊,特別上網去找了兩段影片在說明會上播放,「我希望投資人來說明會,不是只有看投影片、隨便抄抄而已,我希望他們是真的有收穫。」王政中說。「由小看大」,這樣認真的基金經理人,基金的績效果然很突出,基金的規模也從6億到40億元、淨值從10元一路上漲到最高60多元。
團隊作戰已成趨勢
「認真是做基金經理人最基本的條件。」明道大學財金系系主任、前華南永昌投信副總梁彥平表示,以她自己為例,12年前入行當研究員開始,就跟同業組成了一個「10人讀書會」,這10個人定期每個月聚會,討論市場趨勢、交換個股看法,同時,還會假扮夫妻或家人去看建商的建案,實際掌握售屋狀況。
這10位現在還留在金融市場裡的人,現在都功成名就,包括美林投顧總經理程淑芬、統一龍馬基金操盤人錢素惠、「營建大王」梁彥平也轉行擔任學者、中信證副總盛嘉珍,證明認真是成就自己的重要條件之一。
基金經理人固然重要,但現在投信業者為了降低「人為因素」(離職、跳槽),幾乎都採用團隊來作戰,舉例來說,由研究團隊選出5大檔個股,基金經理人再從中選股投資,降低基金經理人直接選股的比例。因此就算你的基金經理人跳槽了,也不用急著跟著「搬家」,重點是,投信公司的品牌好、風險控管好,自然就能延續這檔基金的生命力。
來源:理財周刊
留言列表